從Tim Wendelboe的書中學習變數調整邏輯

 In 咖啡初學者, 沖煮咖啡

在浩瀚咖啡世界中,學長算是Tim Wendelboe的粉絲吧

主要原因在於咖啡觀念的貼近

無論在他研發的器材、他的書、他的影片中,都能找到一些合拍的小環節

撇開專業的部分不提

每每看到他耳提面命地提醒一些基本卻容易忽略的重點時,我就感到非常親切

(畢竟我也做了很多類似的事情,在寫科普文的時候、在上課的時候、回答粉絲問題的時候)

例如:先前學長開箱的Wilfa Svart冠軍濾杯時(Tim設計監修)

濾杯上印著一行小字:

Tim’s law:Grind fresh coffee beans and use fresh water when brewing your perfect cup of SVART coffee.Enjoy

根據這行短短的文字,或許我們可以回推Tim所在北歐的沖煮現況

是否仍有一定比例的人們,使用的是非現磨不新鮮的咖啡豆不新鮮的水在沖煮咖啡呢?

其實以台灣人的現況來看,也完全符合呢

要到甚麼時候,大多數的人才能夠懂得使用現磨新鮮的咖啡豆新鮮的水,這三個基本條件來沖煮自己喜歡的咖啡呢?

在那之前,學長也應該效仿Tim,繼續耳提面命下去

讓我們一起努力推廣,讓好咖啡被更多人認識

(學長寫的Wilfa SVART濾杯開箱文:Tim Wendelboe設計-北歐 wilfa svart 冠軍濾杯<基礎沖煮篇>)

 

文章的後半段,回歸正題

先讓學長分享一小段Tim的書裡的幾句話

引用自  北歐咖啡浪潮<向新世代咖啡師溫德柏學習下一代精品咖啡> 大家出版社 第89頁

 

以下是沖煮咖啡的幾項重要原則:

1.使用好的咖啡豆

2.使用正確的沖煮溫度,通常介於攝氏90到96度,但你仍可實驗以其他溫度沖煮

3.使用乾淨的沖煮器材,每一次沖煮之間,都應該徹底清潔所有沖煮器材

4.運用測量工具來達到正確的粉水比例

5.根據沖煮時間及器材,設定適當的研磨度

6.決定明確的沖煮時間

 

以上六點對於很多人來說或許是稀鬆平常日常生活的一部分

但讓學長告訴各位我對這一小段文字的理解

 

首先就是以上六點的陳述順序,其實就代表了變數的調整順序

影響風味越大的變數,就像大齒輪,調整一點就影響巨大,先確認

影響風味較小的變數,就像小齒輪,調整只能影響細節,後確認

而順序越前面,也代表了影響風味更大的部分

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:

咖啡豆→正確/明確的水溫→好用而清潔的沖煮器材→適當的粉水比→研磨度→時間

這幾乎和學長在上課時的調整變數順序一模一樣啊,深富邏輯

也可以這麼理解:

確定好一個大齒輪後,就不要動這個大齒輪,往下一個齒輪走,直到最小的齒輪也確定好了,這就是你的黃金變數

舉例A:水溫確定好以後,暫時不動,然後就找你想用的器材,根據這個器材來構思粉水比,一路調整下去

舉例B:研磨度大概確定後,就不要一直調整了,試圖在這個研磨度底下,抓出最合理的時間

 

以這樣的思考邏輯來測試變數,一直讓變數往你喜愛風味的方向前進

大概2-3包豆的量,人人都可以掌握到初步的黃金變數

而非還沒確認自己喜歡的黃金變數,就隨意調整所有變數

往往會因為調整順序過亂,導致練習許久都沒辦法歸納出較好的變數

這其實是事倍功半的誤區,請大家都要認真思考清楚

 

我就喜歡這種有邏輯、但把複雜事情簡單化的學習方法論

把最難的地方隱藏起來,大家就根據簡單易懂的步驟,不小心學會就好

而這也是學長常在Tim的論述中感覺到的:深度理解從容表現

Recent Posts
聯絡我們

您可以發送電子郵件,我們會盡快回覆您。

0